• 人生的目的為何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靈敏的感受能力,如果什麼都感受不到,也就沒有所謂的「我」及「我所經驗的一切」,這個靈敏感受的能力,依現代的說法指的就是「心、意、識」(註28)的感受能力。

    「心」產生「意念」,意念形成「識覺」。然而人們對三者了無所知,就如魚生於大海不知水為何物,心意識的神祕能力,超越了人類的思考能力,可以說是生命進化的終極目標,誰有能力開啓這神祕的智慧,就將體會到不可思議,難以言述的喜悅光輝。

    八歲時,我又重新入學,由於父母希望我跟同年紀的就學,就這樣把我直接跳到二年級。起先,要應付從零開始的所有功課,跟已經學了一年的同學相比,實在是相當吃力,但起碼在校成績不會再是零分,慢慢地,一年匆匆又過去,我逐漸適應校園及都市的生活,也開始有了玩伴,忙碌地吸收這些新生活體驗,我幼年時在鄉村中禪定能力,就逐漸消逝埋沒了,但七年的禪定能力,培養出我專心及高度集中力的能耐,此能力使我其它的才華顯現而出。

    九歲時,臺灣各處有人贈印觀世音騎龍的聖像,當時我被觀音神聖的立體畫像,及龍在雲中的威神狀所震攝,拿著鉛筆與畫紙跪在地板上,就在沙發桌上開始專心的描繪觀世音菩薩的圖像。我全然忘神的仔細勾繪,跪地不動趨近三四個小時,才素描完成觀音騎龍像,後來把這個畫像拿來學校,不管是學生或老師,沒有一個人相信這幅畫乃出自於我的手筆,甚至家人也無人信任這個事實,好在當時我有個遠房親戚正在打掃客廳,出面作證此畫的確出自我手。

    又過不久,另一件類似的事發生,我的姊姊開始上國中,國中一年級需要開始練習寫書法,每一次她交回書法本時,隔天筆法好的地方都會被紅線圈起來,如果整個字沒有敗筆,就整個字被圈起來。我姊姊的書法還算不錯,總是有一些漂亮的筆畫被老師用紅線圈畫。有一次她同學來找她,她寫沒兩三個字,把筆墨擱著就跑出去跟朋友聊天,我當時按耐不住好奇心,就把她的毛筆作業補完,也在這個時候,我姊姊回來,剛好在學校當主任的叔叔也來到我家,叔叔看到桌上的毛筆字,寫的如此的瀟灑,就問我姊姊:「這篇毛筆前後字跡不一樣,後面的字跡寫的如此的傑出,是誰幫你寫的?」

    我姊姊驚訝她的作業居然被補完了,搖頭不知如何回答。我聽到叔叔的稱讚,就跑過來,開心的舉著手大喊:「我寫的!我寫的!」

    我姊姊用鄙視的眼神望著我,叱吒我胡說八道,連我叔叔也覺得我年紀小小的,就無端說謊,實在不該,用嚴肅的眼神瞪視著我。被人不信任的感覺是很難過,我被逼急了眼筐中含著淚水,倔強的說:「真的是我寫的,我沒有說謊!」

    我的姊姊想出了一個辦法,自以為如此,就可以揭破我的謊言,說:「如果真的是你寫的,那你現在再寫幾個字給我們看看。」她以為這樣子我就會害怕承認撒謊,但我快樂的拿起毛筆,在大家默默的注目下,揮筆又寫出了幾個字,這次再寫的時候,我心中直覺告訴我自己,不要完全順著臨模的帖子,刻意的將我認為帖子上不夠完美的筆畫,隨意的更改,使之更完美。寫完之後,我抬頭看著大家的眼神,都露出無比的驚訝,於是我的叔叔就跟我的父母談論,我在書法上的造詣有著極高的天份。

    繪畫跟書法這兩個與生俱來的才能,在往後的日子,也伴度了我許多美好的時光,但這兩件事在當時都不了了之,我父親僅學了國小六年的程度,母親則完全沒有上過學校,並不懂得如何去培育我的天資,甚至不久之後,我在學校的成績,達到了科科滿分的資優生程度,也沒有對我有任何的奬勵。

    記得在三年級第一次月考時,級任老師在發六科總成績單時,居然都優先喊著我的名字,並報出了難以置信的成績,六科皆為一百分。從此之後,同學們就忘記了對我舊名林永笨暱稱,還回我原有本名林永智。

    由自閉症兒童,永遠的笨蛋,轉變成天才兒童,永遠的智慧,雖然兩者是如此的戲劇化,但我記得當被叫成永笨時,心中並沒有反感,被稱為天才時,也沒什麼沾沾自喜的特殊感覺。對我而言,重點不在於名稱,而是同學們對我有沒有敵意,當他們叫我永笨時,嘻嘻哈哈笑的很開心,讓我覺得他們跟我之間,彼此沒有距離感。但當他們稱我原名永智,並視我為天才時,反而產生了一種陌生的距離感。所以呢,當一個永恆的笨蛋,或者,當一個永遠的天才,好壞是很難分的。

    新天才身分,雖然令我領受到被人羨慕滋味,但又讓我重新體會到孤寂感受,好像人們喜歡的是我的才智,而非我本人。由於這個原故,我下意識的開始把自己成績降低,考試時沒再仔細作答,高高在上滋味,好像非是我心中所願。

    在四年級時,我的成績從第一名滑到第二名,終於停落在五至十二名間,科科滿分的資優生總算離我而去,並且被分派了一個新的職位,衛生股長。舊的衛生股長,會兇巴巴的指令同學去撿垃圾;我這個新的衛生股長,會帶著一個大塑膠袋,嘻嘻哈哈的跑去他們的書桌,幫他們把垃圾都給收走,有時會站著拉開塑膠袋,讓他們練習投籃,收集垃圾跟丟垃圾者,變成一種互動的遊戲。

    自此,我們的教室環境清潔大幅改變,由劣等變為全校清潔比賽的第一名,我這個衛生股長當的樂此不疲,人緣大幅提昇。喜歡維持事物的清潔美觀,大概跟我幼年時掉進噁心的臭水溝有關,亦或童年生長在美麗的鄉野田園中,之美好回憶所然。再者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每年放暑假時,母親問我要如何度假,我都會茫茫不知道如何選擇,直到她問我:「是否願意在聖南寺中渡暑假」,我馬上想也不想的點頭答應。

    佛教的寺院古剎,往往是清淨莊嚴,檀香裊繞,帶給人們祥和的感覺,再加上圍繞在寺院的鳥語花香,高山溪流,跟都市的車水馬龍,擁擠吵雜剛好成了強烈的對比。每次放假回到聖南寺中安住,不管是身體或心靈,都回到完全放鬆喜悅的狀態,這促成我日後對心靈與生活環境之真善美的追求。但更重要的是,讓我從小就奠定了對佛學的認知,刻在佛寺牆壁中的經文,經由耳濡目染,自然的就深深的印烙在我的腦海裡。

    佛學中的經文充滿了玄妙,跟日常生活思惟習慣截然不同,其奧妙意義,好像就要引導你,飛翔到另外一個未知的世界。但對當時尚為年幼的我,這個玄奧世界,著實遙不可及。

    直到我十二歲時,在台灣大學的花園中散步,步行到接近操場時,忽然間我的左腳舉步停在空中,再也下不去了。一個威武雄厚的聲音在我腦海中出現:「你這輩子的人生目的為何?」。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號,我腦際一片空白,整個人僵在那裡,像一尊金雞獨立的雕像,心中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此時我不能回答的話,就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了。但十二歲的幼稚思惟能力,哪有能力去回答這深奧的問題,正當我愣頭愣腦的卡在這個問題上,另外一個溫文睿智且有力的聲音從我的心裡替我回答:「認清人生生命的真相,然後幫助他人覺醒。」

    聽到這個回答,我的心中就落實,停止的腳步就繼續放鬆的邁步,走了幾步以後,我卡住步伐,驀然回頭,凝視剛才停頓的地方,驚覺及納悶這兩個奇特的聲音從何而來,想了一會無有頭緒,就把它忘懷了。直到十多年後領悟了佛法的八識學,才知道這兩個聲音來自,第7識,末那識(梵文),意指:自我意識;第8識,阿賴耶識(梵文),意指:藏識。

    這8識的說法是佛學的專有名詞,用來解釋人類心意識的活動與宇宙人生的關係,如果了解了就可以使自己的心靈,超越平凡的束縛,得到自由自在,大智聖者的超脫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