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解

    註 1「易筋經」:

    相傳是達摩祖師流傳在少林寺的最高層次內功之一。達摩祖師流傳在少林寺知名最高內功修煉法門,由低至高乃為:童子功、金鐘罩、易筋經、洗髓經。

    童子功需要找到聰慧、體質良好的男童,由幼年時期開始練起。最好是從嬰兒期開始練起。主要就是把全身筋骨、肌腱都練到柔若無骨,使血氣、經脈暢通無阻,且無欲無求。由出生開始的精旺「元氣」保持在最高狀態。

    人一出生的能量多寡就稱為「元氣」;後天修煉的能量就稱為「氣」。其修煉法門就是氣功。氣功修煉到更高層次就是內功。

    金鐘罩相傳可以練到銅皮鐵骨。主要的修煉方式就是透由能量的聚集,使人的皮膚、肌肉、筋腱都練到可在迅速的時間,爆發出強大的凝結能量。造成如鑽石般的硬度來保護自己。

    易筋經跟金鐘罩走的是相反的方向,其信念主要用在於武學的攻擊為主。凝結能量、保護力沒有金鐘罩強,但爆發力與攻擊性卻是強猛無比,基本上就是把人體的筋腱練到寬厚無比,卻又充滿了韌性。

    洗髓經是達摩祖師最晚創出的武學祕籍。當人體的能量已經透由童子功、金鐘罩、易筋經練到了極致,人體的能量還可以再提升,其位置就是在人體的骨髓裡。其實不管是練哪種,都會使人體的骨髓重量、質量有所提升。所以洗髓經就是由於達摩祖師將前三種武功練至極致,自然形成的武學內功。人類的骨髓如果增多,造血功能也會增強,紅血球、白血球、血漿與血小板都會更熱絡的活動。血漿使血液的流動更流暢快速、血小板可以快速凝結來保護傷口、白血球可以增強免疫力、紅血球可以帶動更多能量、產生更強的活動力。骨骼也會更加的緊密,如鋼鐵一般。武學練到這個境界,就已經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這也就是為什麼達摩祖師得以成為一代聖人。

    不管是練童子功、金鐘罩、易筋經或洗髓經,都需要打開七竅能量,去擴充人體能量的極限。但童子功的能量就如海浪般柔和地散佈在全身;金鐘罩則是將能量流暢地聚集在皮膚、肌肉、筋腱;易筋經則是將所有的能量集中在人體中線、任督二脈。中線的能量越窄越高,就如鐳射的原理,將更多的光能集中在微細的光柱,就可以產生切割鑽石的效能。即易筋經是高度集中能量的武學法門。至於洗髓經相傳除了擁有前三種武學的功能,還有開發腦細胞的作用。可以藉由散發高能量的腦電波控制周遭的生物,影響他們的思維與感官。

    註 4 「七竅脈輪」:

    七竅脈輪的相關學說,出自印度古瑜珈術,修煉的方式有許多種法門,然而不管任何法門,其主要目的就是打開人體的潛藏能量,藉此提升人們的靈性意識。這些修煉的法門中,最高層次稱為「大瑜珈術」,但直到佛陀証悟之後方終究完美。

    其內容主要是說,人體是宇宙的縮影。而宇宙有七種不同的能量,這隱藏在人體的宇宙七種能量,各有一個中樞點,以螺旋的方式連結我們的神經系統及穴道來結集能量,故稱為七竅脈輪。這七竅脈輪若完全打開,我們就可以跟無限宇宙的能量結合為一體,體驗無量喜悅的涅槃境界。

    七竅脈輪,其能量各有不同功能,包括:第一脈輪(海底輪)欲望、第二脈輪(生殖輪)熱情、第三脈輪(臍輪)行動、第四脈輪(心輪)情感、第五脈輪(喉輪)思維、第六脈輪(眉心輪)直覺與第七脈輪(頂輪)証悟。

    人類及所有動物的生命存有,皆源由潛意識之「存在的欲望」而誕生,及「渴求繼續存在的欲望」而成長。

    故第一竅脈輪的能量乃為欲望。

    為了使「存在」及「繼續存在」的欲望能得以確保,我們會鼓舞催動心中的熱情,去積極的探求確保生存的可能性及安全性。

    將欲望化為更為強烈的衝動就是第二竅能量的功能。

    故第二竅脈輪的能量稱為熱情。

    當我們心中的熱情鼓吹到了一定程度,我們將無法按耐內心的渴求,而使之化為外在的行動或行為。

    動物獵食的行動或者人類建立整個文明的行為都是源自前兩個竅輪的能量。所有生物的行為或行動都需要前兩輪的能量引發而出。

    故第三竅脈輪的能量乃為行動。

    前三竅是屬於動物性的能量,如果生命的意識滯留在這三個能量,就只會盲目的為生存而存在,本能性地你爭我奪。但由於任何盲目性的存在都會終止于毀滅,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毫無目的,不斷地痛苦輪迴。

    所有的行動與行為都會產生喜好、厭惡等感受,這些感受轉為強烈,就是愛與恨的情感。通常愛恨等正面與負面的情感,是相對相生的。

    譬如我們喜愛某一件人事物就會害怕失去它。其實情感就是欲望經由熱情,化為行動,所得到的感受結論。

    由於我們的欲望不斷在變化,因而情感也是不斷在變化。變化就會產生不安,其分兩種,分別為:對未知變化的不安與對因變化而失去的不安。

    故第四竅脈輪的能量乃為情感。

    第四竅是屬於中性的能量,連結了動物性與人性的關節。某些動物已經在這個方向,開發與進化。例如:大象、海豚、狗、猿猴等哺乳動物,其意識已經發展到對情感的需求。然而,人類的情感發展及需求乃相當複雜、細膩,故此需要更多能量來協助調理情感的變化。

    當我們的情感處在不安的狀態,我們就會下意識地開始探索思量,如何使我們的感受處於安定。基本上就是離苦得樂的需求。也就是不斷在思索如何使我們的情感能處在平安喜樂的狀態,而非侷限于痛苦不安。

    探索思量需要記憶,故符號與文字參與了一個重要的地位。透由符號、文字,知識可以被保存,而思維的能力因此可以不斷的延展。

    人類的文明跟動物存有,其最大的區野,就在於人類打開了第五竅脈輪的能量,產生了思維的能力。

    藉由這個思維的能力,累積了經驗與知識,才有可能開發出創造的能力。動物的本能是去適應大自然,唯有人類藉由創造的能力去改造大自然,建立現代文明。

    故第五竅脈輪的能量乃為思維。

    思維竅能的能量,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節。透由這個能量的正面性,生命本性可以提升到靈性的層次。但,當思維的能量走向負面的功能,其生命意識走向,就會墮落回獸性的層次。

    思維的能力就如每一竅脈輪的能量,都有正負兩面。建立文明使人類的生活更為舒適,此乃正面;過度的破壞大自然,使生活環境,不管是氣候、空氣、水質及地質都遭受污染,此乃負面。

    這正負面的來源都是跟欲望有關,如果我們的欲望是自私狹隘的狀態,那麼思維也會往負面去發展;相對的,如果欲望是轉換為無私廣闊、諒己諒人,則思維就會產生正面的智慧。

    正面的智慧,其思維發展是關懷每一個生命的角度,故其思維能力的進化,將走向全方位。也就是說,經由耐心廣泛的觀測、深邃的思索,發展出快速洞悉及了知生命之本質、功能及意義的直覺能力。

    故第六竅脈輪的能量乃為直覺。

    直覺性的能量乃是一個超強意識的開發。當這個直覺性意識走向貪、嗔、癡等負面性,就成為所謂的魔性。一個超強的魔性意識,靠直覺能力可以快速控制其它生命及周遭一切現象,引發戰爭、帶來無休止的苦痛;相反的,超強意識走向正面性,就會因慈悲的胸懷,依直覺意識的智慧為所有生靈帶來福祉。依佛學的說法,當意識達到這個層次,就屬於菩薩性。其正面的直覺能量,可以引導我們的意識,進入永恆靈性的層次,有能力幫助自己及所有眾生離苦得樂。

    最後的証悟竅能乃是集合前面六個竅能合而為一,這個竅能沒有所謂的正負面,而是一個能夠使正負面,都能和諧統一,成為完整的靈性層次。

    只有達到最高深的觀察智慧,才有可能打開第七竅的能量及功能。第七竅輪能夠跟整個宇宙的能量,無止盡地相聯繫。故其欲望、熱情、行動、情感、思維與直覺能力都無有限制,從時間方面而言,能夠觀測到過去、現在及未來。從空間方面而言,可以觀測到無止無邊的宇宙變化現象。從生命現象而言,可以觀測到昆蟲、野獸、人類、魔性、菩薩性等,所有眾生性的意識境界。能夠無限制的觀測到生命本質、功能、現象,就是生靈最終的証悟能力。

    故第七竅脈輪的能量乃為証悟。

    這個完美的意識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依佛的觀測能力,生命沒有所謂的好壞,好壞都是依個人的自我角度所產生的相對現象。而這些相對現象,都是幻有變化的存在。

    故無限的角度都統一,成為單一角度,這個角度就是所有的存在現象都是幻生幻滅,變化不定。從這個角度,心靈就達到自由自在、無有任何罣礙執著。

    完美覺醒的意識了知所有的現象都是變化不定、不可執著。純粹的自由心靈,才可以開發出完整的完美智慧,無止盡的幫助所有生靈離苦得樂。

    當佛陀開發到最完美的境界,曾說:每一個生命其實都有完美意識的潛能,但因貪、嗔、癡的盲目執著,而無法開發其完美本性。

    即這七竅脈輪的能量如果都能轉換成正面性,我們的意識也就可以達到完美的境界,如佛一般。

    註5「人體功學」:

    註6「覺醒之真我」:

    覺醒之真我的真義,是指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有一個靈覺的本性。這個本性覺醒後與未覺醒前都是真我,就如嬰兒智慧尚未啓蒙之前,跟長大有了思考智慧之後,都是同一個我。只不過未啓蒙之前是幼稚、純真、盲目的意識狀態;啓蒙之後,意識狀態開始有了觀測了知的能力。

    覺醒之真我:指的就是,當我們的意識,處在沒有盲目限制的完整開發狀態。

    由於我們的意識,侷限在「自我中心」跟「我所有」這兩個我執的主題,因此阻礙了我們觀測生命的完全角度,而不能感受到,所有眾生及不同時空、因緣等等,無限的變化角度。

    「自我中心」乃是以自己的身體、行為、思想、感受為重點,而不顧他人的利益。「我所有」則是以我自己想要占有的物質、擁有的欲望、情感的執著、或自己的思想觀點,為生命的主要內容。這造成了人心,產生貪、嗔、癡,互相對立、彼此不能信任的社會。當這個現象成為兩國衝突,就會引起了戰爭,導致無端無謂的生靈塗炭、痛苦無邊。

    當我們的意識不再只是依「自我中心」及「我所有」的貪執角度,而能夠以慈悲之心,去關懷每一個生命的不同所需,智慧就能夠無限制地開展。當這個智慧的心靈意識,發展到能夠透視所有生靈的本質、功能及意義,就成為「覺醒之真我」。就如嬰兒終於長大成人。

    若每個人都能往「覺醒之真我」的真善美意念,去和諧地建立我們的社會,人生就能成為喜悅、安樂,充滿了美好意念的美好世界。

    註7「無我」:

    無我的真義,並非沒有一個真我可言,若是沒有真我,誰在學這個「無我」的究竟之義理?無我是言,我們這個短暫的人生假我現象之中,非真我;但真我既是假我的本質,故假我是其現象、真我是其本質。

    在佛學上,現象假我可分為「人無我」及「法無我」。

    身體乃為因緣假合而成的短暫現象,如果我們能夠經由深刻邏輯性的思維觀察,去體會這個實相,就會瞭解,一般人所盲目認定身體為我,或者我們所經驗的一切感受為我,乃是錯誤的。

    真我是不能被創造,如果「我」是可以被創造的,那就等於玩偶一般,真我也必須是自由意志的,生命的意志是不可能被創造及設定,經由創造設定的就如電腦程式一般,怎麼可以稱為生命呢?更甭提謬論為真我。而我們的身體是被創造出來的,屬於四大假合而成,故身體乃為因緣假合而成的短暫現象(人無我)。

    又有人認為我們所體驗及感受到的一切,是我個人獨特的感受,故為真我。亦又有人認為,宇宙變化的一切現象乃為「大我」,個人存在的小我乃為短暫的假我,而宇宙自然的大我乃為真我。

    事實上,不管是我們心靈所感受到的一切經驗,或宇宙大自然變化的一切現象,其變化的現象,無時無刻變動不居,都是隨著因緣變化而起,也會隨著因緣變化而消逝。

    這些因緣變化,都是我們心靈所感受到的現象,既是所謂的「法」,而非其心靈本身(法無我)。

    靈敏的知覺意識,既是我們的心靈本性,乃為真我。但由於這個真我,雖有無限的感知能力,卻無形無相,無可捉摸。因而產生了謬誤,將所感受到的一切(既身體與宇宙存有)誤認為我,故言,這個謬誤錯覺中無我可言。

    註8「畢竟空」、「勝義有」:

    佛學原本不是宗教,而是對生命昇華之解釋、乃修行合一的智慧,用來幫助人們離苦得樂的法門。

    依佛學的主要觀點,人類及其他眾生之生老病死痛苦輪迴的現象,並非是生命必然的存在方式。只是我們對生命充滿了盲目,導致我們拘限在這種生命形式。

    生命的最終目標,是要提升我們的意識臻至完美,充滿了永恆地無限智慧、慈悲、喜樂、平等與自由的存在方式。使我們的真我(自由意識)不再拘限於短暫的生命現象(既種種因緣條件組合之肉體假我與時空)。

    「畢竟空、勝義有」就是在解釋這生命的最終目的。也就說這兩個辭義是密不可分、相互輝映的。

    至於有些人嚮往「畢竟空」,乃是基於我們的人生方式充滿了痛苦,因此產生了逃避的心態。是一種變異的「我執」與「法執」。如果沒有「我」,誰在追求那個「空」呢?如果所有的法都是「空」的,那又何必去追求呢?

    另一派人士追崇「勝義有」,則是由於貪著的心態而起的妄念。另一方面則是怕生命一切都是空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跟樂趣。由此起了另一種類變異的「我執」與「法執」。

    「畢竟空、勝義有」是對生命雙重性質(既本質與現象)的完整透視智慧。

    基本上,所有「宇宙的存有」,都可分為本質及現象,就如大海的本質是水(H2O),海浪則是大海的現象。

    本質不拘限於現象,就如水不一定要是海浪,也可以是雲霧、河川、冰山、水露、汽泡。但現象一定要歸於本質,也就是說有海浪的地方,本質必定是水。本質是無限的整體,現象只是整體的部分體現。

    海浪與水是由物質的角度來看其本質與現象。生命的存在亦是如此。就如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其實大多數的人類,都不知道如何去區別人類的本質跟現象。就如魚生於海,而不知水為何物。

    生命的現象:一則為身體的現象,另一則存在空間的現象。

    生命的本質:則為靈敏的「覺知」及「知覺」雙重能力。

    「覺知」也即是所謂的生存本能,這個本能歸於自主能力(下意識),既是先感覺、後才領會的能力。

    「知覺」也即是所謂的腦思維本能,這個本能歸於思考能力(腦意識),乃是先思考了知後,才產生感覺的反應。

    「畢竟空」、「勝義有」就是對生命現象及本質的雙解。

    如果不能從生命現象及本質雙重的角度同時去透視,就會產生如盲人摸象的誤解。譬如:科學家運用腦意識的能力去研究宇宙空間的所有現象,卻忽略了研究自身意識本質的能力。而這個本質的能力才是生命的泉源,忽略這個本質而去探知宇宙,乃是捨本逐末的荒謬。

    佛學主要就是要修正這個荒謬,要我們從自身的心靈意識及身體與生存環境的現象,去全面地觀察。如此才有辦法了悟整體性的本質、作用及意義。

    我們自身的「心靈意識」就是我們的本質,乃無形無相,「畢竟空」。

    因無形無相才能夠感受到所有形象及現象。就如眼意識的觀看能力,可以觀看到一切的形形色色,甚至連虛空的形象也可以觀測到,但眼意識的觀測能力卻不能看到其本身,因為眼意識是無形無相的,比虛空更為空靈。

    但我們自身的心靈意識,確實有能力觀測及感受到一切的存有現象。雖然無形無相,卻實則存有,故其妙有的存在,既是「勝義有」。

    以上所言都是依本質來談論「畢竟空」、「勝義有」。然而佛學的「畢竟空」、「勝義有」也涵蓋其現象的理解。

    現象指的是我們的身體與宇宙存在,兩者都是風、水、火、土四大現象的變幻及混合。

    以地球而言,大家都知道,風就是所謂的空氣;水形成了海、河、雲霧;火則來自太陽與地球的熱能;土則是一切固體物質的現象。

    以人體而言,風就是我們呼吸的氣體、水在我們的人體占了百分之六十至八十之高、火是我們的體溫、土則是我們的骨骼與肌肉組織、器官等等。

    由於身體及宇宙空間的四大變化、混合,需要靠其他的條件組合來變化。也就是說,任何變化的現象需要靠其他的條件來產生。

    這就是所有宇宙現象的奧妙之處。所有的現象,都是靠其他的條件變化現象來組合,故任何存有現象條件,都無有其本質存在的可能性,既是「畢竟空」。

    譬如電影,是靠放映機在空白螢幕上,不斷地播放影片,而這個影片又是來自種種的因緣條件而成。當我們在看電影時,雖然電影上的影像是如此真切,但白色螢幕畢竟沒有任何的真實人物或空間。這個宇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意識能力所產生的大螢幕「6D電腦」。雖然可以感受到一切,但依然是畢竟空,了無一物,如電影一般。

    電影未放映之前是空,放映結束之後也是空。空跟空之間畢竟還是空。成熟的人都知道電影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幻有,唯有無知的小孩才會被嚇著。

    雖然如此,宇宙萬有的現象是「畢竟空」,一切仍就可以永恆地剎那變化存有,形成我們感受到的生命與宇宙,故佛學又言:「勝義有。」

    沒有本質的東西卻能存在,就是幻象。故,佛學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畢竟空」即是「勝義有」。

    生命及宇宙的現象本身也俱有這個雙重意義。沒有獨立個體「畢竟空」,但能產生6D大宇宙螢幕幻有「勝義有」。

    註9 「波若波羅密多心經」:

    波若波羅密多是梵文,波若中文的簡譯乃「智慧」,波羅蜜多義譯為「到彼岸」,故兩者結合後的意思為「依智慧到彼岸」。

    因為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之苦,故要依智慧去解除這些痛苦的境界,到達所謂的「涅槃」彼岸,這個涅槃境界指的就是「常、樂、我、淨」,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

    心經中「心」,指出整本經書的中心智慧,就是在了解我們的「自心」。

    只要我們的真心本性能夠透視一切幻有存在的無常。不執著無常也就是「常」。

    從幻有的無常痛苦之中解脫,故得其法喜,簡稱為「樂」。

    靈覺的意識依智慧,不被幻有的現象所蒙蔽,就恢復空靈自在之真我,簡謂「我」。

    真我依智慧透視了知,執著幻有現象的貪愛,乃是痛苦的根源。故遠離貪、嗔、癡之顛倒夢想,心無罣礙清淨解脫,究竟成佛依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淨化自心及人心,成就淨土,乃為「淨」。

    故,波若波羅密多心經就是要幫助人們了解自心本性、增長菩提智慧、自覺覺他,幫助所有生靈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無上智慧經書。

    註10「三法印」:

    第一法印「諸行無常」意指人生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構成人體及宇宙一切現象最微細粒子,諸如電子、原子、核子、中子、質子、夸克等,都在無時無刻以極不可思議的速度,變幻成我們所熟悉的大千世界。

    第二法印「諸法無我」不管是我們的身體與居住環境,或我們所經驗的一切感受,都是經由諸多條件,綜合組成之無常變化,沒有所謂的獨立個體。

    且心靈感受到一切變化,因此一切變化乃非心靈,故變化中的一切,皆非自性心靈,無有真我可言。

    第三法印「寂靜涅槃」如果我們靈敏的自性心靈,能夠瞭悟前兩個法印的道理,就不會產生對我們身體、或我們所經驗的一切感受及宇宙中的一切存有現象,有所執著。由此可達到心無罣礙執著,清淨解脫的境界。

    註11「一實相法印」:

    一實相法印也就是三法印的透視智慧,乃三法印之一體觀。也就是說,三法印的每一個實相法印,都在互相影射涵蓋其他的法印。

    註12 「四大假合」:

    四大,就是風、水、火、土。也即是構成我們身軀與宇宙萬有現象的假合。

    風就是我們的呼吸與動態,水就是我們體內的液體與流動,火就是我們的體溫與冷熱變化,土就是除掉水份後,我們身體的物質部份。

    至於,四大所構成的宇宙萬有現象,指的就是銀河星系,譬如太陽就是火,地球表面則充滿了風水土,地心內則有著地火,再加上吸收陽光的溫熱,構成了地球四大調和的氣候環境,因此生物才能得以生長。

    之所以稱我們身軀與宇宙萬有現象皆為假合,乃是因為這些存在的物質現象,都是因緣條件所合成的,且變動不居,沒有各別的實體可言。

    例如:陶瓷,需要泥土水分的調和,經過匠藝的手工,再加上煽風燃火,慢慢燒陶,終於形成陶器。故,陶器本身的形成,就是這四大,經過匠藝等因緣條件的組合。

    這個組合的陶瓷,未形成之前是空的,有一天,陶器壞了,四大又回歸到它的本位,陶瓷的存有則又回到未形成之前的空。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稱之為假合。

    凡必須因緣條件組合的東西,都是短暫變化的現象,來自空歸於空,故名假合。

    四大,在佛學的五藴這個名詞之中乃為第一藴,「色藴」。(查閱註8)

    註13 「五蘊皆空」:

    「五藴」乃為色、受、想、行、識。五個佛學專有名詞。

    「色」指的就是四大,既是構成我們的身體與宇宙萬有的四種基本現象。

    「受」指的就是我們的意識有感受及吸收的能力,能夠感受我們的身體,及運用我們的身體去接受身體以外所有的訊息。

    「想」就是意識把這些感受及吸收到的訊息,透由觀察與思考轉換成分別知識。

    「行」就是表達思維意識的反應與行為。

    「識」就是從接受訊息,到產生反應與行動以後的整個過程,有了記憶與認識。基本上「識「也就是對「色、受、想、行」,所產生總結的認識與記憶。

    「五藴」的功用,即是指,我們的本質感受能力,也即是指意識的靈敏感受本能(受、想、行、識),透過身體去感受與吸收身體以外一切的訊息(色)。

    五藴皆空,乃在說明「色」既是指宇宙萬有的存在現象,這些現象是無時無刻,依它種種條件緣起。凡必須因緣條件組合的東西,都是短暫變化的現象,來自空歸於空,故名假合。(假合即空)

    至於「意識」,雖有受、想、行、識的功能,其本質卻屬於無形無相,因無其存在的形象,故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根本空)

    故,五蘊皆空。

    註14 「中道實相」:

    中道實相者,非其有中道實相之法。乃是不偏任何一法,對所有法亦無有執著,即為中道實相之法。如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由於人們的心,有貪著的習性,因貪著而產生煩惱、不安與畏佈。即使在追求智慧,也是依這貪著的心而起的妄念。有貪著的妄念,就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有看透人世間及宇宙萬物的變化,皆是無常虛幻。因而生起清淨、不執著的智慧,自覺覺他,幫助所有的人遠離苦海。其無執著、智慧、慈悲之心,即是中道實相。

    如果是對於任何文字、思想,甚至任何智慧有所執著,自我自大者,即非中道實相。也即是對「畢竟空」、「勝義有」(註2)沒有任何一方的執著,即是中道實相的智慧。

    註15 「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乃慈、悲、喜、捨,清淨自心。

    「慈」乃是依智慧為自己及眾生帶來平安喜樂,而不產生有所求回報之心,即是無量之慈。

    「悲」乃是依大體同悲之心為所有生靈拔苦離憂,而自身不陷入憂苦糾纏,即是無量之悲。

    「喜」乃是透徹、了知生命永恆實相之法喜,其智慧沒有時間、空間及對象等限制,方是無量之喜。

    「捨」乃是幫助自、他遠離貪著之心,無有貪戀之取,即不需放下之捨。如此清淨不取之捨,方是無量之捨。

    四無量心乃佛菩薩的心地法門境界,非凡人的貪、嗔、癡妄想執著、無量苦惱境界可比,但凡人只要依照這四無量心的心法,亦可以脫凡成聖。

    註 16「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是指菩薩學習佛的六種德性才能,於生生世世,不斷依願輪迴轉世,度己度人,故又稱六波若波羅蜜多(註4)。其六德乃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放縱,忍辱度躁進,精進度散漫,禪定度昏亂,智慧度愚痴。

    宇宙萬物自然的存有現象,都無有所謂的自我,無有自我就不會有所謂的慳貪與至於愚痴等盲目的惡習。

    菩薩依智慧了知宇宙萬有現象皆為無我(註2),因本性智慧清淨心(真我),建立菩薩六德,用來救濟眾生的苦厄,生生世世為無量的眾生拔苦予樂,將眾生盲目的惡習改為慈悲、智慧的清淨心性,使眾生亦皆能成佛,達到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註4)。

    註 17「淨土宗法門」:

    人們的「心」,能夠依妄想,變幻出一切生命的現象。心若妄想潛泳,就可能幻化成魚;心若妄想飛翔,便羽化成鳥;心若有所思維,便胎生成人。

    未覺悟之靈性,依妄想、分別、執著之無明心念,創造出痛苦濁亂的生命現象,這也就是為什麽地球的生命現象充滿了生、老、病、死之苦。

    覺悟的靈覺自性,若有自主選擇性,自然不會執著要侷限在這個痛苦的混濁時空,輪迴在生老病死、你爭我奪、貪婪之心的世界。

    覺悟的靈覺自性,有「始覺」及「根本覺」。

    「始覺者」了悟我們的心是因果的本源,若是淨化了我們的自心,便會誕生在純淨的時空,佛學稱之為「淨土」。

    淨土並非人類自私貪念所想像的快樂天堂,而是一個修習無量智慧法門的宇宙殿堂。唯有純淨的心念才可以感悟到淨土的存在。

    依釋迦摩尼佛的教法,我們的宇宙之外存有無數的淨土,每個淨土都有不同的修習法門,亦有不同的智慧導師,即是世尊、亦稱佛,護持著這個淨土。淨化的心可以依修持的法門,聯繫到這些不同的淨土。

    在淨土修習有成果即為「根本覺」,依這無量的覺悟能力,達到禪定變化境界的大自在,就可以照自己的本願,來到混濁的不同世界、甚至地獄,去幫助盲目的眾生脫離苦海。來到地球的佛、菩薩,就是這些俱有智慧、願力的大覺者,依願來此教化冥冥眾生。

    釋迦摩尼佛所教化的淨土宗法門,細分多種。其中最普及的淨土宗法門,即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名號有無量光、無量壽之義,由於如此,祂所護持的世界充滿了無量的慈悲、智慧等法喜,故稱「極樂世界」。

    若是有眾生聽到祂的名號,俱有足夠的慧根,看破貪戀紅塵的愚痴,依其三種修習的心地法門:一、心無執著;二、心不造惡業;三、專心一意唸其名號。日久功夫熟練,今世便會由心眼看到極樂世界的微妙境界。由此,心靈更生堅信,誠心禮拜佛像,修習佛理、禪定,此生不再有死亡,由禪定中,自由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由於凡人沒有修習智慧禪定,心靈的視野侷限在這個肉體凡塵之中,導致眾生對淨土法門的看法分為兩類:一是對淨土法門難以置信,故排斥之;或者依自私貪戀之心盲信,期望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享福。如此的心念跟淨土法門無法相應,自然不會有所感應。

    唯有心地純善、或者天生俱有慧根者,聽到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自然心生法喜,依教奉行,必有感應。

    註 18「佛陀」:

    佛陀是對意識達到無限完美者的尊稱。任何靈覺的意識能力達到不可思議、無止境的完善覺性,就是「佛陀」。

    完善的覺性,乃是充滿了無限的慈悲、智慧、法喜;不同於所有未覺醒生靈,陷溺在貪嗔癡的苦海之中。

    完善的靈性又稱為佛性、本性、自性、涅槃性、所有智性,無止盡慈悲性。

    佛陀,俱有圓滿性、自在性、自由性、自主性、自然性、隨意變化性、慈悲濟度眾生性、智慧無量性、無私性、無執著性、無貪求性、無有煩惱恐怖性等義。由於俱有圓滿性,故可以幫助所有人成佛。

    不管是神、仙、佛、至尊等等,主要就是形容這個「無上意識」是充滿了完美自由及無私之愛的能力。

    人類由於自己的自私盲目性,將自己的自大放入對神的崇拜,認為至高無上之神或佛是唯一的。

    事實上至尊、自由、完滿的意識不管稱之為神、佛、或其他名稱,若是將人類的這種盲目自大性加諸於身,就會充滿了矛盾。

    矛盾一、假若最高境界的意識是完美的,就應該有完美的能力,去幫助其他生靈,達到相同完美境界。若缺乏這能力,其本身就已經非完美。

    矛盾二、若是最高境界的意識,有能力幫助其他生靈達到相同完美境界,却不願去慈悲地幫助所有眾生,就是自私自大的心態,而非無私之愛、真善美之心。

    矛盾三、若是最高境界的意識,有完美自由及無私之愛的能力,去幫助所有眾生達到相同境界的完美意識,那麼也就不會是唯一的最高完美意識。

    故,佛說每個人皆可成佛。只要我們淨化我們的心靈,增長自己觀測生命的智慧,充滿了無私的愛心去幫助所有的生靈,終有一天,亦會成佛。

    註 19「明心見性」:

    生命的最終意義,就是要「覺醒」,使自己的心得到安樂與自由自在,並且慈悲呵護所有生靈,幫助他們離苦得樂。然而,若是連自己的心都缺乏了解,是不可能達到生命最終的完美意義。

    不能了解自己的心,就會缺少自主性。一是盲目受情事、環境及其他眾生的心態影響擺佈、二是自己的心充滿了矛盾與愚痴,故缺乏自信,變化不安。

    要了解自己的心,就要了解心的本質,也就是「明心見性」之義。

    心的本質,充滿了無量貪、嗔、癡,及無量慈、悲、喜、捨的可塑性。就如一刀兩刃,可以用來煮食,濟度他人饑餓;或者用來暴力相向,謀財害命。

    心的另外一個本性,就是具備了觀察與選擇能力。只要我們能利用觀察智慧能力,選擇了慈悲的方向,就如蓮花出於淤泥而無所染,開出勝美清香的花朵。

    能夠掌握我們心的本質,去惡向善,就會究盡成「佛」(註13),達到「明心見性」的圓滿境界。

    註 20「修身入定」:

    一般人學佛學的弊病,往往以為自己已經記得佛理,然後依佛學規範修養品德。禪坐靜心,就能達到修身入定的境界。然而,由於沒有經過上乘武學的深刻鍛鍊,不懂得調理精氣神與自己的身體,靜坐時,沒有辦法達到中正舒適,坐久反而身體百病叢生,過分的壓抑,刻意地使自己保持身心不動,有如以石壓草,非佛學的正定法門。

    古時達摩祖師因此叱喝少林僧學習佛法,而不懂的調息調身,卻想明心見性,洞悉浩瀚宇宙之法則。然而人體小宇宙都不懂得如何觀照及調理,又怎麼可能了知宇宙大法,故古哲之修習佛學,需先懂得調理人體小宇宙。因此,達摩祖師教導少林僧學習氣功,這氣功其實就是印度的瑜珈術乃至最高層次的大瑜珈術。

    中國稱之為氣功、內功,併入武學的範疇。其實,最高深、上乘的武學不只是健身、強身、防身等作用;加之,更有禪定作用。尤其是太極拳理,更是其中的翹楚,故有動中禪定的雅號。

    修習武學,需要虛心、專心、耐心、恆心及敏銳的觀察心等等。故雖言修身,卻實實在在達到修心的效果。

    透由渾然忘我的練武之「動中禪定」,達到天人合一,身心空靈,終究入定。意識達到飄渺離體,自由自在,觀照身體的小宇宙及外在之大宇宙,皆為幻生幻滅,因而心無有執著罣礙,了然自知,本心非此生滅幻象。

    所謂的「思維遊戲」及「口頭禪」,也就是叱喝喜歡長篇大論,然而卻無有實在證悟能力的人。就如有個人,把如何打網球的技巧,依書籍的理論記憶在心中,然後自以為是,去告訴別人如何打網球,但實際自己上場時,由於無法掌握身法、技巧、力道、球速等等,純粹只有思維理念,卻無實際的能力與經驗。故不止完全無法對戰,且肢體語言難登大雅之堂,跟已經把理論化為下意識的國際高手,對比其優美、精准擊球技法,有如天差地遠。

    故,真正的入定,除了修養自己的品德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不需思索,下意識思維的空靈智慧。使身心皆達到空靈、敏銳的觀照力,不再執著宇宙間的所有現象,心靈能夠覺醒自在。

    修身入定,指的就是身心同時並修。如此,不管內外動靜等變化現象,心中方皆能保持空靈、無我執的狀態。才能靈敏地不斷觀測生命本質、功能與意義,於動中禪定或靜中禪定裡使智慧不斷提升。

    註 21「湧泉穴」:

    人走路時腿部著地時腳根先踏至地面,因為腳掌後半部的骨骼有支撐人體的作用,腳掌前半部的骨骼,則是使身體可以做出踏步移動的作用。腳掌前半部的中心略偏腳跟位置,有個穴位,即「湧泉穴」。

    湧泉穴可以藉由地心引力,對人體重量的牽引,集中、反彈人體的能量。沒有這個反彈的功能,能量就沒辦法反射回全身,沈積於底部。就如火山噴泉一般,如果沒有強力的熱氣,由下往上擠壓地下水,就不可能形成噴泉。故稱之為湧泉穴。

    湧泉穴在太極武學的作用,是所有力量由下往上推動的起源。未經過太極武學修煉的人,其動能並非由湧泉穴啟動,因而無法由下往上連串到全身。譬如常人用手去拿取茶杯,只會用到手臂的能量。長期累積下來,就會造成手關節的痠痛,甚至打電腦亦是如此。打電腦通常會造成人們腰酸背痛、肩頸痠痛,甚至造成手肘、手腕及手掌等僵硬疼痛。

    據中醫說法,按摩湧泉穴有多種益處。主治:高血壓病、神經性頭痛、癔症、精神分裂症、急性扁桃體炎、子宮脫垂、下肢痙攣、下肢癱瘓、失眠、闇啞、咳嗽、風疹、癲癇、小兒驚風、心肌炎、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怕冷、陽萎、遺精、更年期綜合症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穴道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治療白髮等等。

    相反而言,湧泉穴如果失去了它的功能,人體的血液循環、神經傳導都無法正常運轉,將會百病叢生。

    透由太極武學的訓練,全身的力道就會連貫成一串。即使挑起一根輕微的羽毛,也會經由湧泉穴貫穿全身的力道,用最微量、輕柔的能量,並以螺旋、優雅的動作完成之。這也就是為什麼武學的動作可以凝聚出強大的爆發力,用來防身、捍敵,但又優雅自然。

    註 22「任督二脈」:

    任脈以唇下承漿穴為起點,從身體正中央,由上往下聯繫到人體正下方的會陰穴,這條經脈就是任脈。

    督脈則是由長強穴為起點,向後沿著脊椎往上走,經由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

    太極的武術,提氣時需由湧泉穴將能量沖到長強穴,以提肛、縮小腹、擴胸、放鬆肩膀與頭頂懸的方式,將氣引導至百會穴,再藉由地心引力回到齦交穴。

    此時,若能吐氣放鬆,則齦交穴會自然連結到承漿穴,然後持續地放鬆全身,任由地心引力引導到會陰穴。同時,湧泉穴需已經衝擊第二批的能量,由長強穴往上沖。一上一下,形成中正舒適的平衡感。如此循環不止,日久功成,能夠下意識、自然地讓任督二脈的能量循環不已,就是所謂的打通任督二脈。

    依照正確的方式練習太極的氣功,才有機會打通任督二脈。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

    任督二脈若通,才有機會更近一步依照太極拳術的原理打通奇經八脈;奇經八脈一通,則百脈通,進而能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循環。

    任督二脈有七個最重要的能量集結點,其實也就是佛學大瑜珈術的七竅脈輪。雖然道家、佛學的法門訓練方式不一,但萬法歸宗,其最重要的,即是打開人體經脈,使人體的能量跟整個宇宙做溝通,進而使我們的意識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例如,佛學大瑜珈術的第三竅門即是道家所謂的丹田,其位置就是在氣海穴。這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位置,乃人體體重的平衡中心點。依照這個中心點使力,就能夠使自己的身體語言,達到行雲流水的境界。

    然而不管是練太極武術或者大瑜珈術,都需要鬆筋、活骨。也就是說,藉由拉筋,使所有的筋腱放鬆。之後,使骨位能夠移回正位。多數的人,由於不懂這些訓練法門,筋腱、肌肉都會變成僵硬無比,因而導致骨位走位不良,形成彎腰駝背,造成腰酸背痛,甚至產生骨刺。其實骨位不良所產生的毛病,多不可處,例如:由於骨位不良,擠壓五臟六腑,引起臟腑的諸多疾病。五臟六腑若無無法協調,因而功能無法正常運作,諸多慢性疾病就會無止境地蔓延。高血壓、癌症等等都有可能因此而起。

    故,武學不只是防身、健體的作用,更有治癒百病的自然療效作用。

    而打通任督二脈,身體就能保持中正舒適的狀態,亦是調正骨位的仲裁者。

    註 23「精氣神」:

    精氣神是中國人常聽到的名詞,不管是中醫、宗教或哲學性的解釋,都有很多不同的含義,用更多深奧的名詞來解釋這個名詞,通常會使人愈看愈糊塗。

    武學的精氣神,「精」指的是人體能量的多寡、「氣」指的是能量的流暢性、「神」指的是意識駕馭能量的感應能力。

    譬如賽車,車子的引擎就是「精」、車速的流暢性就是「氣」、駕馭賽車的駕駛就是「神」。

    故唯有精神狀態良好的駕駛者,才有辦法擁有靈敏的駕車技巧,去控制爆發力十足的高速性能賽車。

    高度精氣神的培養,是需要靠持續性地修煉,才能有所大成。

    註 24「宇宙佛」:

    人類對神的觀念,是有某個神秘且至高無上的存在力量,創造了這個宇宙。佛學的理念,則是每個生命都可以成為最至高無上的存在,故所有生命皆為平等。

    但要達到這個完美的意識狀態,每個生命都需透過無上的智慧、慈悲及禪定等自我修煉,方能有成。

    智慧、慈悲及禪定的修煉,需要透過無量劫數方可達到完美。

    劫數是指時間跟空間的變化,依佛教的概念,劫又可以分為小劫、中劫、大劫。一大劫即一世界成毀的時間,也就是說一個宇宙的誕生到毀滅。

    一個平凡的意識要達到佛的境界,需要透過無數劫的時間,依無限的慈悲心力及無量的智慧法門,將億兆個宇宙由生、住、壞、滅的現象,轉換成永恆不滅的完美淨土宇宙,並幫助宇宙中無量眾生覺醒、淨化其心,使這些無量眾生的意念,都轉換朝向慈、悲、喜、捨等善念,方成佛果。

    佛的意識本是無形無相的,但由於感應這些無量個淨土,並且淨化這些數億兆個宇宙,因而自然形成一尊巨大的宇宙佛形象。就如我們身上數億兆個細胞,形成了我們的身體一般。

    也就是說宇宙佛的完美形象,是透過智慧與慈悲去淨化億兆個宇宙的成果。

    註 25「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乃其名號,因其大慈大悲、尋音救苦之願力而得。

    菩薩乃是由凡人修到聖果的尊稱,在這果位上,上求佛覺、下化眾生。其心念已有無上智慧,將近成佛。其心、意、識已斷絕盲目輪迴、脫離諸苦,由願力而自由性地轉生,依善心無量、悲心無盡,去幫住無量眾生脫離苦厄。

    菩薩依其智慧、悲願、禪定的能力不同,由低到高,可分為十個等位。又稱十地菩薩,何者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

    十地菩薩之後,方可達到佛果。依佛經典所述,於過去無量劫中,觀世音菩薩早已究竟成佛,名號「正法明如來」。由於他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化身。佛經「普門品」當中提到,祂因應眾生的需要而現身說法,可以化身為佛、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毘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人、非人、執金剛神等等。雖有種種化身,其本心仍是佛位。

    註 26「法自然,無為而感,萬法歸一之境界」:

    竹林隨著微風而動、雲煙隨風而飄渺,都是無為而為。也就是說,和諧地隨順自然而行,無有自我執著主見。一般人都是由自我的執著觀點去面對這個世界,因而跟這個世界有著種種衝突現象。

    從自我觀點去看這個世界,就如井底之蛙,天空只有井口之大。若我們的行動都是依自我的觀點,而不顧及所有生命的角度,就稱為「有為法」。也就是依自己自私觀點的行為而為。

    「無為法」就是能夠全面地去觀測,生命的不同角度。透由全面、和諧的角度,隨順中道而為,乃是無為而為。就如雲自然地隨著風動,人的心達到這個境界,視萬物與自己為一體,就不會有自我執著的行為。因而舉心動念,都會與周遭自然和洽為一體。

    故「法自然」之意,就是不依照個人自私的角度,去觀照萬事萬物,依其無為法智慧,此心就不會產生種種衝突,而自然感悟到,自我跟宇宙萬法的現象,皆渾然一體。

    此乃道家,法效自然、與萬物一體和諧的禪定境界。

    註 27「法自在,非空非有,不二法門之妙覺」:

    宇宙萬有的存在,俱有兩種極端的性質。由於存在,故非空。但任何存在的現象都會消逝,消逝了,既是非有。如此其現象,非空又非有。

    但任何現象必定有其本質,就如海浪起伏,浪起浪落皆為現象。但海水,非浪起時才有,浪落時亦未消失。故海水,其為本質乃不生不滅,不隨海浪的生滅而生滅。

    生滅的現象皆是「諸法無常」,其變化現象非始源於自己,皆是「諸法無我」。

    有無常的變化現象,故非空。然無常的變化現象,非始源於自己,故非有。如此,觀察宇宙萬法存有的現象,就會了然而知,諸法皆是幻生幻滅。好比我們去看電影,一切都是幻現幻滅,自然不會對這些幻象有所執著。心若沒有執著,就恢復了自由自在的本性「寂靜涅槃」。

    但自由自在的本性,也不是失去後又重新獲得。就如浪起浪落,而水性沒有所謂的失去、獲得。

    本性就如鏡子沾惹了厚重的塵埃,失去了反射觀照功能。但事實上,其本能從未失去,只要抹掉了所有的塵埃,就會發現其功能只是被遮蓋,而非真正失卻。

    我們的本心,是萬法現象的來源。由於受到盲目現象的污染。本心靈性的功能就被遮蓋,猶如鏡子被塵埃所蒙蔽。

    故心之功能原本自在。雖能產生非空、非有的變化現象,心卻非這個或空、或有的變化現象。

    法自在,就是指我們的心之本質,恢復了一塵不染的境界。透視一切的存有現象皆是幻有,對空有的對立、無有執著心,由生滅的變化現象,透視不生不滅的本質,達到空靈妙覺、不動心的境界。如此的覺悟宇宙人生,即是「法自在,非空非有,不二法門之妙覺」。

    此乃佛家,法爾自然、心無罣礙、空靈妙覺之禪定境界。

    註 28「心、意、識」:

    「心」產生「意念」,意念形成「識覺」。然而人們對三者了無所知,就如魚生於大海不知水為何物。

    心如大地,又稱為心田。而這心田所種植的一切,就是我們的意念。當抽象的意念形成具體的行為,我們就能意識到我們的心念為何。

    又如畫家,有能力創作任何畫面的可能性,這個能力就是「心力」。而所創造的畫面,源自於「意念」的構思。但唯有意念成為具體的畫作,他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心想表達的是什麼意境,即為「識覺」。

    三者非一非異,就如毛蟲、結蛹、化蝶。雖然是一體,卻代表了不同層次。「心」是本質的層次、「意」乃功能的層次、「識」即是功能所達到的成果。

    唯有淨化我們的心靈,才會產生純善的意念。生命才會有美好的意義。

    註 29「地藏王菩薩滅定業」:

    這個註解需要先從何為「業」來解碼。

    「業」如果依現代的科學而言,就是任何的事實都有其造因。譬如原子彈,若不知道其原理,即是其造因,也就沒有辦法創造原子彈。所以未來是靠過去產生的事實,繁衍而出。

    由於宇宙中的現象都是由因果循環、日夜更新變化萬千。例如蘋果的種子長成大樹,結出無數的蘋果,新的蘋果又有其種子,經過種植,又可以長出新的樹。種子為「因」,蘋果為「果」。但蘋果裡面的種子又成為新的「因」,可以長出新的蘋果,如此來看,連蘋果都在「因果循環」中,更何況是有靈性之生物。

    而生物死亡之後,就如蘋果一般,死亡是這輩子的果,但這個果已經包含下輩子的種子,能夠持續產生下輩子所生的因果循環,就稱為「輪迴」。

    業通常又稱「業力」,也即集合上輩子的力量,造就了這輩子的出生。而這輩子的意念、言語、行為,都會造成新感招的力量。這股力量會由我們的潛意識,自然地凝聚為下輩子轉生的根據。

    簡單說就是,我們的心在死亡時,會經由潛意識,重新審視我們一生所作所為。由此「業力」來決定及感招下輩子的輪迴。

    這種因果循環的感招輪迴,就如用黃色跟藍色的顏料混合在一起,會形成綠色,是固定的。所謂的「定業」就是指無法改變的業力。

    了解「定業」之後,就可以更進一步探索「地藏王菩薩滅定業」。菩薩的定義請參照註釋21。至於地藏王菩薩名號原由來自祂的大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地藏王菩薩不可思議的偉大悲願,就是要幫助所有墮落到地獄,感招極端痛苦的眾生,脫渡其苦厄。

    至於「定業」之所以不能滅,就如前面的例子,黃藍相融必成綠。但是懂得繪畫的人都知道,只要再加另外一個新的顏色,黃藍成綠的定律,又可再改變。地藏王菩薩透過悲願及咒語真言,幫助有心悔改、真心懺悔的眾生,脫離地獄之苦。

    簡言之,只要有誠心的懺悔意念,藉由地藏王菩薩的滅定咒:「唵,缽囉末鄰,陀寧,娑婆訶。Om Pra Mani Dhani Svaha.」,就可得到地藏王菩薩的護持,滅掉諸惡業。多聽、多唸該滅定咒真言,可增長悲心、智慧。

    但何謂誠心的懺悔意念呢?

    一為,所犯之惡業,不重蹈覆轍,或至少漸進修改。如此,有過必改,是真誠懺悔的第一步。

    二為,發金剛大願,修菩薩大道,使自己達到菩薩果位,幫助眾生脫離苦厄。

    如此般滅定業,雖說是藉由地藏王菩薩的外力,但最終滅掉諸惡業的定業,還是需自力成就菩薩道。即,地藏王菩薩幫助我們暫時不墮入惡道罪業,讓我們有時間去悔改,並精進修道,成就自己的智慧,增長自己的悲心,堅定自己的願力。終究不再有任何的惡念、惡業升起。轉而之,勤修無止盡的諸善業,如此任何不善的定業都可轉換,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註 30「無言道」:

    「無言道」重點不在於禁止講話,而是停止講廢話的習慣。

    凡人叨叨不休、談論的千言萬語,只有兩個主題:一是有關於「我」、另一個是「我所要」。這兩個基本上就是「我執」、「法執」。

    然而,宇宙生命現象是剎那變化、萬古亙新,分分秒秒都在指導我們,一切的變化都不可以執著。從我們身體由四大所構成的「假我」,及宇宙中的銀河星系、小至構成萬物的基本微粒子,都是幻現幻滅,不斷地生、住、壞、滅。絲毫也執著不得。

    這些變化的宇宙幻象,就是要讓我們學習無私、和諧、智慧之善念;而非貪、嗔、癡等執著的惡念。

    但是我們如果成天都在妄想、妄語之中,就不可能遠離貪、嗔、癡的盲目習性。無言道終止了我們講廢話的習慣,也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去觀察與思維生命的意義何在。另一點,不與他人交談,也終止了外界妄念、妄語的滋擾,故可以幫助「止觀」的智慧,增長禪定的定力。
    註 31「膻中穴」:

    膻中穴的位置在人體胸口前正中線上,两乳頭連線的中點。這個穴位就是大瑜珈術七竅脈輪的第四竅脈輪,請參照註 4 「七竅脈輪」。

    膻中穴可紓解胸悶、咳嗽痰多

    註 ?1「氣功」:

    氣功可分上、中、下乘。越高層次的氣功,其涵蓋的練習範圍就更為精緻微妙也更為博大精深。

    「上乘氣功」相當現代人所謂的「人體自然力學」,可分:放鬆,拉筋,平衡,正位骨架,鍛鍊肌肉,呼吸吐納,穴路引導,精力凝聚,增強內力及爆發力,乃為強身健體及自然療癒的「人體健康智能」。

    由於人體是宇宙的小縮影,整個氣功運動的過程,更須配合大自然環境的規則,上輕下重,由內至外,剛柔並濟,如地心引力,大氣層。

    因此氣功也是與大自然合和為一的奧妙法門。

    氣功的功能,除了增強體質功能、促進精力旺盛外,更可令人,精神專一,忘憂解慮。優雅的氣功動作,亦可以提升人體美學的藝術,可使人進入渾然忘我的「動態禪定」境界。

    氣功亦是人體內在「自我完美化的本能」,從其完美的動作,人們可以體驗到創造快樂與自由的感受。

    快樂與自由是人們及所有生物,有意識或無意識所追尋的目標。透過開發內在自我完美化的本能,人們才能找到完整的自信,一個擁有真實自信的人才是恆久的快樂之道,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因為外在的一切,不再影響此人內在不變的自由與快樂。

    因此氣功也可以說是‘活的藝術運動’ 一種結合力學與美學的自身本能開發。

    每天短短15分鐘的氣功訓練影響你一天的快樂心情,陪伴你整個人生走向樂觀的未來。